劣币驱逐良币
  • 浏览:376 评论:27 人

  •                   劣币驱逐良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条规律——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下,价值量较高的金属(良币)将被融化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收藏,导致在市场上流通的将是价值量较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如果觉得实在不好理解,可以这样想像,人们总是愿意把破旧的钞票先花出去而留下崭新的。  
        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在其他领域,良币被无情的赶走,劣币泛滥成灾:书本音像市场,正版的销售量惨不忍睹,而盗版如日中天,且供不应求(当然正版生产商也有一定责任);菜市场上,真正的农家鸡蛋几乎绝种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厂化饲养的良种蛋充斥市场,如果谁执意要卖农家蛋,等待他的必将是淘汰出局。  
        相同的事例很多很多,多到举不胜举,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开一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动物界,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一下,也能找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影子。大家还记得生物书上的金字塔模型吧。按照一般思维,越在上面的物种越高等,然而,例外太多,以蛇为证。蛇属于爬行动物,且在爬行动物中并不是最高级的,而比爬行动物高级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着实不少。照常理推断,蛇在自然界应当是个安分守己的弱者,但恰恰相反,蛇是不折不扣的强者,从水到陆到天几乎没有哪种动物不能成为蛇的美餐(不乏蛇的天敌),大家可能看过《人蛇大战》之类的科幻片,里面蛇的力量被渲染到了极致。此外海中霸王鲨鱼更是连鱼漂都没有,这让它无法在水中停顿(鱼漂是用来调节鱼在水中的升降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它成为海中霸王。  
        动物界出现这类现象,对我们的影响相对来说不是很大,我们可以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超脱态度,然而,如果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现身于人类社会呢?我们还可以心安理得地等闲视之吗?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事还真有,而且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大学校园里,大家可能对一个优秀(不仅仅指外貌)的女孩有一个才学二流、责任心三流、人品不入流的男朋友的事例见怪不怪了,而 许多的优秀男孩却形单影只,原因吗,很简单,韦小宝之流是没一点矜持顾忌的,所以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却有严格的道义自律标准,因此只能望洋兴叹了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诗人北岛《回答》的开头句,被公认为现代诗的经典代表作。此话一点不假,更是入木三分,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屡试不爽。比干、龙逢、伍子胥、屈原、司马迁等因谏获罪,甚至横遭灭顶之灾。李牧、蒙毅蒙恬兄弟、高仙芝、杨家将、李纲、岳飞、于谦、袁崇焕忠心耿耿保卫祖国,镇守边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却遭君主猜忌,不得善终。而赵高、来俊臣、周兴、武三思、高俅、蔡京、童贯、严嵩、魏忠贤这样的政治垃圾层出不穷,享尽荣华富贵,好不快活。  
        如果只是个别现象也罢了,凡事总有例外嘛。但是,如果国家、民族层次也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会怎么想?至少对于我来说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处于原始社会的日尔曼人不断渗透入侵,从很大程度上导致文明发达的罗马帝国垮台。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在秦汉时尚处于奴隶社会,不会生产,逐水草而居,茹毛饮血,以牧猎为生,比华夏文明起码晚个几千年吧。他们一遇旱荒便南下抢掠骚扰边邑百姓,够恶劣吧!就这样一个民族,在蒙恬蒙难后,南下数百里,侵占膏腴之地(今天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并在白登围困高祖数天,搞得煌煌大汉王朝竟向匈奴称臣进贡,直到汉武帝时才有所改观。而女真(满族)、蒙古、契丹也同匈奴的处境差不多,却多次南下,建立多个政权,使农耕商业文明多次受辱于游牧文明,让人感叹不已。  
        为什么劣币能驱逐良币,严复译的天演论写得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注意,是“适”者生存,而不是“优”或“良”者生存,“优”或“良”并不意味着“适”(实际上一般恰恰相反)。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这主要是良币自身的原因。在良币的发展升华过程中,道德观念逐步根深蒂固,因而对自身的约束也与日俱增,劣币基本上没什么道德观念,因此可以肆无忌惮的为非作歹,并利用良币几近软弱的道德来驱逐良币,导致良币在劣币面前束手无策。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磅礴大气,想到了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的的纵横驰骋,英姿飒爽。如果戚继光能对倭寇斩草除根,扫灭这个千年祸患的话,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将无可估量,只可惜时不再来~~~~~~~~~  





    看完了
    如果不能理解适应的必要性
    当然可以选择做被驱逐的良币啊
    现在自恋的人可真多啊,真觉得自己是良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