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论坛中南论坛 → 作个死
查看完整版本:作个死
2016/2/19 20:03:06

写份最佳伴侣攻略。



2016/2/19 22:29:34

先来做几个社会设定。1人们很明智善良2人们衣食无忧自由自在。3人们健康长寿。



2016/2/20 0:48:48

前排来暖贴了



2016/2/20 2:57:46

那么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中该如何找到人生伴侣。



2016/2/20 7:34:27

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伴侣是由一男一女构成。现在只考虑这种组合模式。



2016/2/20 6:44:57

前排



2016/2/20 9:23:10

前排,顶!



2016/2/20 11:47:23

这样的社会里,择偶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无论这个社会的性文化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那么每一个个体的择偶标准都会是三个字:最好的。



2016/2/20 13:27:07

考察现代社会,人们的评价社会的标准有两种模式:以自己为标准的内参考系和以社会总体的外参考系。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无限覆盖得到巨大数量的共享,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外部参考体系。这时候,“最好的”成了可被客观评价的概念,除了那些心灵强大坚持内参的人们。



2016/2/20 13:12:32

那么,站在两性里的“最好的”会优先结对,而后“次好的”,然后“第三好的”。如果这个社会严格遵照一夫一妻的法则,就会组成这样一个社会:所有的家庭都是“门当户对”的。优秀的跟优秀结合,落后的跟落后结合。为了获得更好的伴侣,人们只能拼尽全力让自己优秀起来。那么除了优秀,还有什么捷径可以获得最好的对象?



2016/2/20 18:53:47

有。



2016/2/20 17:40:43

心理学里面有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依恋现象。



2016/2/20 19:39:27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2016/2/20 21:27:54

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 Ainsworth 的认识: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 1978) 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陌生情境测验是在一间实验性玩具室内观察婴儿、养育者 (多为母亲) 和一名友好却陌生的成人在一系列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此操作程序的关键是婴儿与每个成人分离、重聚的标准顺序。在设计的 8个情境中,儿童经历逐级增加的忧伤及对亲近的更大需要,整个过程约需 20分钟。儿童需要满足的程度及使用的方法被认为表明依恋的质量。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以后,相继有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儿童的反应用录像带进行记录。事后,依据录像带的记录评估儿童的探索行为、对养育者与陌生人的倾向性、在简单分离后重聚时对母亲的反应等,来将依恋分类。虽然儿童的所有行为都要考虑,但在区分依恋类别时,重聚时的行为表现具有最突出的意义。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① 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
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在 Ainsworth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恋儿童约占 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 21%,反抗型占 14%。后来,在 8个国家 2000名儿童中进行的 39个有关依恋类型的研究,虽然有一些文化的差异,却发现依恋类型的分布几乎与 Ainsworth的研究相同。破裂型不安全依恋约占 4% 。Bowlby认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并长期保存的,但是,它可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



2016/2/21 2:28:09

依恋行为系统(attachment behavior system)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与母亲分离或母亲“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依恋策略
所谓的依恋策略,就是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依恋策略的方式主要有初级依恋策略和次级依恋策略。
  
  初级依恋策略主要是一个个体在遭遇问题或者需要有协助时,能够主动地去寻求帮助。例如,我们可以寻找自己朋友的帮助,以获得更好的适应。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我们有可能找个朋友谈谈,获得他的支持等等。
  
  次级依恋策略则是当初级依恋策略不再有效时,或者当个体的依恋启动时,依恋对象没有反应时,个体就不得不去寻找其它的依恋策略。如果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中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环境。例如,一个不敏感的母亲,对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就可能是有问题的。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从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境。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2016/2/21 2:18:08

安全基地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正如前面所说,人们都有依附的需要,这个可以依附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个妈妈所担任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在孩提时代就开始表现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也会懒得理她,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智力活动,不太有情感反应(压抑了);或者他们表现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他们了,又挣扎着要离开,对妈妈好像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或者发展成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
内部工作模式
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都产生长期的影响。所以说,“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己有的“内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经验就是这样对个体日后的发展起作用的,它会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和支持、对他人的需要给以怎样的关注,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等。投射到其他与其发生亲密关系的人身上的。[2]



2016/2/21 6:35:50

依恋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身上,人类也不例外,即便最明智的人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就是踏上求偶捷径的时刻,给予帮助,展开依恋攻势。培育一个离不开你的宝宝,将“最好的”伴侣纳入怀中。



2016/2/21 9:43:17

有这一捷径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人类内部基因分化的颓势。但是显而易见,将会促成大批的老少恋。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老夫少妇,老妻少男。然而这并能改变最不优秀的人找不到配偶的趋势,还会造成更多单身主义。



2016/2/21 12:02:31

有趣



2016/2/21 13:11:29

阶级固化是世界的趋势,我认为我的这个设想是十分具备现实意义的。



2016/2/21 13:32:14

接下来展开三个层次的青年的求偶之旅。



2016/2/21 17:58:40

首先,自然是有着最优秀的基因和最先进的教育的人。外貌、智慧、体格、财富都是最好的那一类人该如何找到另一半?或许上网发发贴子就有大批狂蜂浪蝶接踵而来。自然,只要上网冲下浪,就能找到最心仪的对象。接下来就是接触磨合了。毫无波澜,这是不会符合人类普遍存在的寻求刺激的癫狂心态的。



2016/2/21 15:36:53

而后就是世界上存在最多的类型了,中规中矩,或许某些方面突出,另一些方面不足。那么他们该如何找到“最好的”配偶?掩饰会被识穿,努力需要时间。就没有其他途径了吗?



2016/2/21 17:48:54

最后就是一类人的另一个极端,最丑、最傻、最弱、最穷。他们又该如何寻找伴侣?虽然那个时候即便是最差的人也会比我们好上太多。那么他们该如何让自己的基因和灵魂得到传承?或许只能依赖生物技术了。那么孤独又该如何消解?我想仿真人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6/2/21 19:44:34

为毛没人看



2016/2/22 1:14:03

或许我该发到找刺激的那部分人,还有最苦逼的那部分人所在的地方会得到更多关注。前者期待惊喜,后者渴望突破,而中间的最是容易安于现状。



2016/2/21 23:56:04

伴侣攻略什么鬼
========================
想回到过去
试着让故事继续
至少不再让你离我而去。



2016/2/22 3:27:04

唔,这么惊艳的推理,这么深远的设想,这么发人深省的话题,居然没人只有174次阅读。真是奇了个葩了。



2016/2/22 5:25:47

风萧萧兮易水寒,老子兮明天去答辩。准备不想写了,直接扔句照模板抄。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