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论坛中南论坛 → 我的大学岁月——友谊的桥梁
查看完整版本:我的大学岁月——友谊的桥梁
2015/11/1 14:23:31

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我们都彼此结识了一群新朋友,包括同班同学,同系同年级同学,还有师哥师姐,还有老乡。“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就像《永远是朋友》这首歌中唱到的一样,我们在大学生活里,也没有忘记高中时代的好朋友。
大学校园里的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那是多姿多彩的,可以宅在寝室里看小说,可以去图书管自习,可以去其他学校见同学,可以参加老乡会,可以去攀登岳麓山……总之,有都是自由时间让我们自己支配。活动之外,我们都在盼望着,盼望着高中时代同学四面八方的来信。
1993年到1997年,是我们在校园燃烧热血青春的四年。这四年间,我们穿的戴的,不如现在的学弟学妹;吃的喝的,不如现在的学弟学妹;住的玩的,不如现在的学弟学妹。通信设施,更不如现在的学弟学妹。现在的大学宿舍,间间寝室有网络,我们那时有吗?没有。现在的学弟学妹,人人拥有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我们那时有吗?没有。但这都不能影响我们这些天各一方好朋友们的沟通,因为我们有书信,书信就是我们延续友谊的桥梁。
每个人的书桌上,书包里,都会有一份稿纸和一打信封。每当闲暇时,写封信,寄给老同学,说说风土人情;每当苦闷时,写封信,寄给老同学,吐吐心中不快。每当开心时,写封信,寄给老同学,聊聊人生理想;每当寒暑假来临时,写封信,寄给老同学,约约聚会事宜。信里,说说自己近况,问候一下老同学,写好地址和名字投进邮筒,从寄出信件这一刻起,寄出去的是一份惦记,一份牵挂,一份期盼。
每栋宿舍的门口,都有一间收发室,我们热切盼望的来信就会被摆放在收发室的窗前,下课回来时、吃饭回来时,都会瞄上几眼,看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和寝室同学的信件。信件寄出后等待回信,是一种煎熬;在收发室众多信件中寻找自己的来信,是一种急迫;回到寝室打开来信,是一种快乐。信里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同学情谊啊。从收到回信这一刻起,我们就收到了一份关爱,一份信任,一份友谊。
在那个年代,我们彼此介绍着自己的学校,介绍着自己所在的城市。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我们就将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汇成一行行文字,装进一个个信封,寄到了祖国各地求学的同学手里。虽然我们的笔触有些笨拙,对事对物平铺直叙,议论也不准确深刻,但每一件事、每一感触都是我们的所见所闻,亲身体会,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人的煽情,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必要哗众取宠,深厚的友谊更不需要任何点缀和修饰。
好朋友,志同道合,一样需要交流和沟通。通过书信,好朋友之间不知不觉加深了感情,巩固了友谊,增加了彼此性格的了解,通过书信,也彼此介绍和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和风土人情。如果当年我们能够将那么多的往来书信保存下来,肯定是一份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藏的手稿,会成为现在学者研究二十年前青年感情进化和各个大学历史文化,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的第一手材料。
没有书信的年代,我们用烽火传递消息。从烽火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就是我们毕业的这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BB机普及了,大哥大普及了,互联网普及了,笔记本电脑普及了,智能手机普及了,同学之间感情的沟通和友谊的延续已经不局限在书信往来了,随时随地的自拍、视频、朋友圈,全方位、快速、实时传递立体真实的你我。
书信是一种载体,文字携带各种信息,文字里再融入我们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赋予了传统书信生命力。在这个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总是提笔忘字,对电脑太多的依赖。未来社会什么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出现什么新形式,传统书信会死亡吗?
让我们期待5G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吧。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