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论坛中南论坛 →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灾祸频传,是因为‘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
查看完整版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灾祸频传,是因为‘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
2015/7/13 12:23:30

答:“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此警句,虽出自儒士之口,却充满了儒释道文化内涵。之所以古今传颂,经久不衰,其义关系到正心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015/7/13 17:15:17

伦常,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五种正常关系;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乖舛,为用乖巧心机,做出忤逆、颠倒、错位、违背、否定伦常的事项。伦常乖舛,若正常的伦理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各种祸端,伦常难以维系,或分崩离析,及名存实亡,而不复存在,即立见消亡。当今时代,传统文化遭受破坏,唯物金钱观念至上等;加之空巢老人难见子,有情难相亲;独生子女无长幼,有留守无序;牛郎织女多难聚,有缘易离别;买官卖官同名利,多益少见义;相互利用深城府,有谁真诚信。故有人心浮躁动态,同时出现人间百态。 在佛法中,《金光明经》有镇国护家法宝,显父慈子孝,母子连心;兄宽弟忍,长尊幼敬;夫有夫纲,妇守妇德;君以德立,臣守清廉;朋以义聚,珍惜友情。讲究伦理顺序,恪守慈孝纲常;担当长兄责任,自尽幼弟义务;夫妇相敬互爱,内外家道分明;君臣大义为先,尽忠报国为民;朋友互补长短,共同兴趣为欢;皆为不可造次,秩序道法自然。故《了凡四训》禅语对话有,“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殃,殃尽定昌;为恶不殃,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昌,昌尽定殃。”当今时代,应从自我开始,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精英平士,无论南北地域,无论肤色民族,都可启于当下,修自我的福德,惜自我的善缘,过去善业现在受,现在善业未来受。一定会幸福安康,昌盛文明;否则,福过其寿,则难长久。 德不配位,为所具德行与所具福报不相匹配,或所具德行与所居权位不相匹配,福过其德,位过其德,发生乏德了福、德位错乱的现象。由于德行不足,导致作为不正,其心自然有伪,知见必然生邪,必有灾祸相随;故而过度消靡生活,难守清正节操,言行失当不善,现世报应速达。当今时代,有夫妇可共患难而不可同享福,年轻才俊有为却英年早逝,达官显贵权重而祸事连连,稍有富足生活却横生事端,皆为德行不符合万有规律,德薄不能荷载重物。更有为了发财不守法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享口福不顾身体,为足欲望不守名节等,什么钱都敢花,什么事都敢干,什么物都敢吃,什么脸都敢丢,近乎疯狂程度,不惜一切代价。结果感召天时不正,地利失常,人心不古,天灾人祸不断;现实可见一斑,无不触目惊心。 在佛法中,《金光明经》有提倡勤俭,暴殓天物有过了福;策令利民,损害众益有罪失德;还有君失德而臣不忠,父不善而子不孝,夫奸诈而妇不贤,朋相欺而友不诚;乃至邪心、邪命、邪语、邪业、邪淫、邪见等。感召善神远离世间,恶神相继亲临降灾;地震、战乱、瘟疫、恶疾、大火、饥荒等频频出现;龙神行风不正、行雨不时,造成雾霾、狂风、旱涝、洪水、冰雹、雷电等自然灾害,环境遭到破坏,财物受到虚耗。皆为德不配位、人天互损所致,皆为人心不善、恶业报应所得。当今时代,有善人圣行福地,佛法多、僧众多、信众多、梵音多、孝子多、善行多等,各处有灾而此不见灾,周边有祸而此不为祸,风调雨顺,物茂粮丰,人心安稳,盛世繁荣。皆为福德相符、善业报应所致,皆为德位相合、人天互益所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2015/7/13 18:21:12

“现代人太现实了,不但‘为物’,还有‘主意’,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有的人做事,不知敬畏,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等,反应在社会各个角落,让人触目惊心,不知学佛人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呢?”大众疑惑,信众难解,不知您如何认知此类事项呢?



2015/7/13 21:22:58

答:在现代一些人中,“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唯金钱至上”、“唯权势至上”等价值观念,已经占据了不同人群的心灵。在这种扭曲观念的引导下,物质利益便高于一切,成为决定一切的目标与目的;人心变得狭隘自私,思维变得工具模式,追寻变得肆无忌惮,情感变得淡薄脆弱,道德变得滑落缺失,处事变得不守秩序,言行变得失去约束,生活变得规矩错乱。这是在缺乏信仰的心态下,人生理念对一切失去了敬畏之心。做人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否则,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得出来,多么不知羞耻的事都会在世界上发生。故人应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传统、敬畏历史、敬畏民心、敬畏信仰、敬畏因果、敬畏善法。社会学家依传统文化,对此多有论述;还有一些民间老话,古今流传不衰;如“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在做,天在看”等。故在这里,仅依佛法,稍加释解。 在佛法中,有世人“怖心难生,善根难发”之论。怖心难生,是由无始劫来无明烦恼、无量业习,作用于身口意,形成惑乱狂心、颠倒知见、远离善法、恶业成障;但见现世利益得失、名闻荣辱、事业兴衰、个人进退,不见后世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恶趣剧苦、天理昭彰。故有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善根难发,善即顺理之义,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修圣德,利益一切。善根为产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为善根之体。所谓难发,是由根尘扰动、因缘缠绕、心猿意马、不知惭愧,表现在言行上,形成不识诸佛、不知感恩、不行善业、不省己过;只贪今世身心欲乐、随心所意、盛年放逸、不知止足,尽为后世种诸恶因,如杀盗淫妄、嗔痴慢疑、奸诈谄曲、悭吝嫉妒等,为满足私欲所求,无所不用其极。佛法不离世间法,可见世心难怀敬畏。



2015/7/13 19:30:25

当世人不知敬畏时,除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外,还对佛法产生巨大损害。知廉耻是做人的道德底线,知敬畏是思维的言行准则;知廉耻才能知敬畏,有底线才能有言行准则。有道德才能有社会公德、规矩秩序、正信观念、法度正义等,有准则才能有明确方向、理想目标、辨别标准、人生定位等。不知敬畏,在诸习气中,以慢习为最;其表现为“老子天下第一”,“独往独来最自由,信仰什么归什么管,就是什么的奴隶”等。有了这些杂陈观念,便是五蕴炽盛,六贼当家,不知怖畏,容易沦为断灭善根;还有知见颠倒,信受邪法,诽谤三宝,诋毁正法与法师;还有诸世戏论,亲近恶友,广行非法,自受魔法调控而不醒;还有自以为是,轻慢他人,一贯正确,听不进任何人的好言相劝。由于心不能发露诸恶,身不能忏悔众业,业习越积越重,今世有诸烦恼,后世当自堕落。又由恶多善少,福薄业重,于现世中,横遭灾祸苦厄报应。言行造作上虽不知敬畏,而当自我孤寂思量时,一定会感到心多恶念,身多恶缘,夜多恶梦,事多恶险。 世人有没有敬畏心,说到底是一人之事,不是众人的事。若人只见众人有没有敬畏心,不自观己身,一味抱怨社会,就是自寻烦恼。自己若有敬畏心,一切罪业无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有敬心善力实,心解法业习开,戒定慧罪亦灭,信力足则福多;有畏心知忏悔,惧恶业自离苦,怖业因有善果,自醒悟诸障除。可讲得再直白一点,管好身口意,别去随众流,大梦独自觉,平生应己明。人生疯狂一次可以,不可一世疯狂;人生无所畏一次可以,不可一切事都无所畏。人生无敬畏是心有缺欠,为一世及世世贫困;人生有敬畏是心有满足,为一世及世世富贵;贫困是缺欠善行的能力,富贵是能满足他人的需求。人生一种性格、一种心态、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决定着命运。人若不能自生敬畏心,谁都无法强人生心;佛教也只能教化众人生心,讲教义知因缘,讲法理明因果,有缘者受教,明理者警醒。



2015/7/14 1:49:39

“有一疑问,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差别在哪里呢?无量财宝布施,还抵不过佛经中的一句话吗?”请给予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5/7/14 3:58:37

答:当今世风,在部分人的观念中,物欲第一,金钱为本;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攫取利益。邪恶披上了善良的外衣,宵小化装成君子的模样,蒙骗善良,欺侮君子;而善良不肯被邪恶的外衣,君子不肯扮宵小的模样,被人淡漠,受到歧视。稀有愿以无量财富去供养他人,而不求任何回报者;哪有闲暇去听闻方等经的名称,或一句一偈的法义。今有如此疑问者,吾心甚慰,乐于解答。 佛教方等经典有无量义,可为世间稀有之法宝,法运流转稀有之事项,殊胜道业稀有之相洽,万法兴世稀有之乘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大般涅盘后,戒法住世时代,尚有以虚空藏菩萨为上首的八万菩萨,当依佛慧命之法身大士相,顺从时宜,护持方等经典与见闻、读诵、书写、流传、受持、解说之人,大力增益福寿,威势护佑修行,避除人身灾祸,保持安稳清净。闻方等经,略讲有十种功德;一是禅行中能破魔蕴境界,歇转狂心;二是行持中能破外道律法,弃转染心;三是法事中能破身心烦恼,消转垢心;四是认知中能破邪见系缚,解转欲心;五是善恶中能破三恶道苦,化转贪心;六是苦乐中能破生死罗网,生涅盘心;七是发心中能植菩提种子,增长大心;八是因缘中能修菩萨行,六度法心;九是弘法中能讲三乘圆融,无为净心;十是成就中能趣佛道圣果,功德具心。故此应知,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确实如此,真实不虚。 财宝布施与闻方等经功德,本质差别在于心性不同、愿求不同。心性不同,发心财宝布施的性质,为世俗善行之首,得人天福报,既可当世成就慈善家,又可后世人天富贵;但利益终有了尽之时。发心闻方等经的性质,为世间开慧之首,得无量法益,既可当世成就圣道,又可世世妙乐无限;且殊胜无有穷尽之期。愿求不同,财宝布施的愿求,为救济灾祸疾苦的贫困人群,使之得以活命、恢复健康、富足生活、身心欲乐等;但不能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生灭无常、烦恼绑缚、因果报应等。闻方等经的愿求,为济度无明疾苦的贫法人群,使之得以离苦得乐、解脱生死、真常永生、胜妙无限等;还可以自利利他、长养慧命、植诸善根、续佛三乘等。若具体讲,财宝布施不能改变心恶之人恶行,愁闷之人忧苦,尘缘之人缠缚,难度之人执着,无智之人愚痴,有漏之人欲习,凡行之人放逸,犯戒之人失道,凡夫之人嗔怨,烦恼之人无明。闻方等经能转化心恶之人放下恶行,止恶向善;忧苦之人心开意解,离苦得乐;缠缚之人淡化尘缘,解脱自在;难度之人心空执着,得度证圣;愚痴之人智开慧行,说法论道;有漏之人弃舍欲习,证得无漏;凡行之人耻于放逸,精进圣行;犯戒之人忏悔失道,恢复道心;凡夫之人了去嗔怨,智同圣慧;烦恼之人自破无明,心明佛境。 佛经中的一句一偈,皆为法典律仪,含藏大妙义理;润化心田无声,导引修行证悟。无量财宝有形,法藏皆可化现;愚者累劫沉睡,一句可醒梦人。财宝布施世善,佛无二语彼岸;功德无法比拟,法眼放量达观。真实不可相抵,比喻洽闻殚见;显示方等殊胜,莫恋红尘世间。总之,财宝布施只能利用身外之物,以物济人,只结善缘;又人生人灭,缘起缘落,身命空苦,世法无常。闻方等经为得法财,招进心宝,真常不坏,福满无尽;还可成就佛道,法性遍满,众生世界,器物世间,一切皆为法身妙明中物,济养利乐一切众生,觉悟法化一切有情。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